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连云港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扎实开展“活力师专、实力师专、魅力师专”主题实践活动,促进我校创新发展、高质发展与特色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连云港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以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任务落实为着力点,紧扣“活力师专、实力师专、魅力师专”主题实践活动,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坚持内涵式发展,深化教学提优,强化科研提质,促进管理服务提效,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提高社会贡献度,培育价值认同感,为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港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创新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释放师生的潜能,不断增强学校的办学治校活力。强化问题导向,找准学校发展的瓶颈,拓宽工作思路,科学谋划对策;改革管理体制,推进用人制度改革,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同志搭建舞台;创新育人模式,推动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改革,努力打造活力师专。
(二)高质发展
坚持质量立校战略,把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办学水平作为最核心的任务,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管理服务等方面追求高质量,迈出新步伐,努力打造实力师专。
(三)特色发展
坚持特色发展之路,弘扬百年师范优秀传统,做强教师教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和大物流等重点领域,做特职业教育专业;彰显人文的专业优势,巩固“诗教育人”“书道育人”等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山海地域文化等品牌;形成稳定持久的办学风格和社会认可的办学优势,努力打造魅力师专。
三、目标任务
(一)办学实力提升工程
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认真学习研究国家、省、市新出台的文件与要求,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确立“高质发展”的目标追求,明确“后发先至”的任务要求,把握“三力”师专的现实需求。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专注教师教育主业,依照“做强教师教育,做特高职教育”定位和思路,进行资源重组和专业调整,精心打造高水平小学和幼儿园师资培养的特色和优势,成为省内位于前列、省外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品牌,积极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并富有特色被企业高度认可的高职专业。研究教育部、省厅关于本科院校创建的政策导向,积极保持与市、省和教育部的信息畅通,对照本科院校设置标准和专家整改意见,对标找差,精准施策,确保创本的7项指标中涉及到学校层面的,能够在十三五末达到教育部本科高校设置要求,为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积极准备条件。
(二)师资队伍培育工程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力度,严格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积极弘扬百年师范师德师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健全校内师资动态调剂机制,逐步缓解部分学院师资冗余和短缺状况;统筹师资队伍梯队化建设,稳步调整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加大博士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相关政策配套,保障待遇充分落实,发放“博士人才津贴”,建立校级“博士研究室”,到2020年,博士人员数量提高20%左右。提升紧缺专业师资引进效率,用好省、市引才政策,探索校园招聘、人才对接活动等多元化引才路径,到2020年,通过各种渠道引进紧缺优质师资20人以上。扩大师资培训规模,开发培训项目,丰富培训形式,健全“三位一体”师资培训模式,到2020年,校内专任教师年度参培率达到20%。
(三)专业发展优化工程
做强教师教育专业。整合学校教师教育资源,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强化课程建设,落实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构建校地合作协同培养机制。提升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美术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品牌影响力,到2020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
做特职业教育专业。围绕产业建专业,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科学规划,政策扶持,集中力量建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到2020年形成以海洋制药、港口物流、文化产业等为重点的专业群,新增省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1个。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到2020年新增实训基地20个。
做优教学质量管理。制定教学质量工程培育、考核、奖励的办法,成功申报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重点教材立项2项、省重点教改课题2项、省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成立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改善教研环境氛围。到2020年,推出5项引领全市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学研究成果。
做实信息化教学建设。到2020年,完成100门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建设,省信息化教学、微课比赛一等奖3项,培育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力争在国家级项目及奖项上有所突破。围绕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成绩提升和职业技能竞赛对接人才培养,强化日常技能训练,搭建校级竞赛平台。
(四)科研能力提质工程
打造高素质的科研团队。以校重点研究所为阵地,建立一批研究方向稳定、梯队合理、科研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力争打造5名在省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专家学者,培养10名在市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骨干。
培育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以校高级别项目研究和青年项目培育计划为抓手,彰显教育、文学、文化艺术等优势研究特色,注重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港口物流等区域优势资源方面的研究,到2020年,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出台横向课题管理办法,加强跨学科、跨部门及跨校合作,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校所、校校协同创新。到2020年,课题到账经费达到普通本科设置标准。
产出高层次科研成果。建立科研论著专项出版基金,到2020年,出版专著10部,在SCI、CSSCI、EI、中文核心期刊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80篇以上。开展以申报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奖为目标的战略合作,争取与合作单位合作,力争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力争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支持教师开展应用性科研项目研究和专利性产品研发,支持参与科研服务和成果转化,新增专利授权25-30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
(五)学生素质锻造工程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到2020年,新增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累计不少于45名。优化专业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到2020年,学生专业学习优良率达到70%以上。加大学生工作特色、品牌创建力度,各类学生组织品牌、特色活动项目获奖新增20个以上。积极参加高职院校学生重点竞赛项目活动,建立省高职重点竞赛项目学院责任落实、辅导教师队伍落实、竞赛教材落实、学生参赛队伍落实、经费保障落实“五个落实”机制,学训结合,竞赛成绩与奖励学分挂钩。到2020年,学生在省级专业竞赛中获奖新增达100人次,其中,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4项,其它各类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省一等奖1项,争取在国家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省级创新创业竞赛等奖项上有所突破。
(六)社会服务助推工程
强化服务港城意识,推进校企合作。服务连云港基础教育、产业升级和文化社会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开展政府决策咨询,启动教育智库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分层次开展“地方行”和“企业行”活动,支持二级学院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联合建立科研平台,通过持续深入的合作研究,探索一条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长期依托、共同发展的成功之路。到2020年,新建校企合作平台10个,签订校企合作企业25家,市科技服务站3个,首席专家3人,深入企事业一线350人次。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扩大成人学历教育办学渠道。到2020年,成人学历教育在籍生达12000人。整合校内资源,规范在校生培训秩序,保障培训质量,调整办学收益分配机制。到2020年,校内培训人次达3000人。建立健全校安全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工作。到2020年,特种作业培训人员达8000人。打造教师继续教育品牌,科学制定培训方案,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推动地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又快又好地发展,到2020年,师干训人员达1000人。
(七)招生就业创新工程
开展专业招生质量和结构分析,优化招生计划编制,加大省外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招生专业和计划投放力度,投放计划数不低于总计划的50%。实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指标配置机制改革,到2020年,力争在校生规模突破9000人。继续加大招生宣传,构建全校大招生宣传格局,深化以三星级高中为主体的生源基地建设,新增省内生源基地10个、省外生源基地3-5个。提高第一志愿报考率,最终录取报到人数达招生计划总数的85%以上。制定关于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修订就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强力做好考研和专转本工作,力争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专升本考取率同比提高10%以上,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提高5%以上。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积极拓展优质就业市场,提升高质量就业率和创业率。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学生创业培训,稳步推进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到2020年,新增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10个。
(八)国际合作深化工程
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开放办学意识,深化国际化合作。加强与国(境)外高校合作交流,到2020年,新增国(境)外合作院校3所,与国(境)外开展实质性合作院校数达10所。
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建立校内合作办学成功经验共享机制,突出合作办学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推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加大专业教师赴国(境)外合作院校培训力度,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化“双师型”教师科研队伍;立足中阿人文交流项目,打造我校中外人文交流品牌和基地建设;加强与连云港友好城市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合作交流互访,深化与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和韩国等院校间的合作交流,推动互建语言文化学习交流中心项目,共育国际化人才;依托“海外本科直通车”项目平台,开启我校与港澳高校的合作。
大力宣传学校国际化交流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海外学习项目、赴海外留学和实践,到2020年,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人数新增30人,使我校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突破5%;积极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加大留学生教育软硬件环境的投入,设立校级留学生奖学金;制订符合留学生培养特色的教学计划和规章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到2020年,留学生总数规模达60人。
(九)信息化建设工程
围绕我校自身特色,对校园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构思,突出智能、高效、人本的特性。规划新建我校的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完善网络基础平台、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智能化校园应用平台,达到省内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满足我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搭建高水平网络基础平台,开展有线网络升级改造、无线校园网络建设和数据中心升级改造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校园网万兆骨干互联、千兆到桌面、出口带宽增加到2G,建成安全可控的无线网络,建成安全、高效、经济、节能的数据中心。重建校园网站群系统,统一建立切合我校风格的校园主网站和重点二级站点15个,提升校园网站技术品质,丰富网站内容。升级学校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并整合过去6个部门应用系统,实现高效稳定、安全可靠、信息规范、数据完整的一体化数字校园系统。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提高信息的利用率。逐步推进智能化校园应用平台的建设。利用一卡通和各种校园物联终端,搭建物联应用支撑平台。构建“物物相联,智能感知”的校园物联网,对资产、设备和能源调度逐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的跟踪管理。
推动综合信息服务的建设,建立师生信息服务系统、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和科学决策服务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为教学、管理、服务等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十)魅力校园打造工程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与管理,完善舆情监控和应对机制,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健全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打造校园安全管理、安全应急、安全教育三大安全管理模式,构建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着力打造平安校园,到2020年,建成“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充分发挥校风校训的滋养涵育功能,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氛围,增强学校的办学底蕴,到2020年,力争延续“江苏省文明校园”称号。深入挖掘学校特色文化资源,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和支持师生文化团体建设,着力实施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精品建设工程,努力培育特色、选树典型、凝练品牌,到2020年,打造5个省级以上有影响力的高品位、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杰出校友的先进事迹,挖掘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典型和品学兼优、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形象,以典型事迹教育人,以先进人物激励人,到2020年,着力推出5位省级以上优秀先进典型。积极加强对外宣传,不断提高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到2020年,力争年度省级以上媒体报道40篇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全校“高质发展”工作的统一领导。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健全领导机构,配强工作力量,完善宏观指导、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机制。成立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各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行动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行动计划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好各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强化协作,务实推进,保证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落实经费保障
开拓资金筹措渠道,增加筹资、融资能力,大力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经费支持,确保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基本设施建设等学校发展的资金投入,为行动计划的有效落实提供经费保障。
(三)强化督导检查
对照《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将行动计划细化为具体的任务,明确责任主体,狠抓任务落实,领导小组加强对相关工作的日常指导、检查与跟踪,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工作要求。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与绩效考核挂钩,与目标管理挂钩,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附件: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表
中共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委员会
2018年6月15日
附件: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表
序号 | 重点任务 | 计划完成进度 | 责任单位 |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
1 | 办学实力提升工程 | 1.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机构改革与专业重组。 2.做强教师教育专业梳理选定,做特高职教育专业梳理选定。 3.进一步梳理排查评估与专家组意见反馈,初步形成整改意见。 | 1.初步形成基于产出导向的持续改进的高质发展体系。 2.出台支持做强、做特方案。 3.按整改意见精准补差。 | 1.建立起基于产出导向的持续改进的高质发展机制。 2.“做强做特”初见成效。 3.较好达到本科高校设置要求,力争再次申报学校升格。 | 宣传部、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各部门与学院 |
2 | 师资队伍培育工程 | 1.培养、引进博士1人。 2.建成首批校级“博士研究室”。 3.引进紧缺优质师资10人左右。 4.校内专任教师年度参培率达到10%左右。 | 1.培养、引进博士1-2人。 2.按需增建校级“博士研究室”。 3.引进紧缺优质师资10人左右。 4.校内专任教师年度参培率达到15%左右。 | 1.培养、引进博士1-2人。 2.按需增建校级“博士研究室”。 3.引进紧缺优质师资10人左右。 4.校内专任教师年度参培率达到20%。 | 人事处、相关学院 |
3 | 专业发展优化工程 | 1.完成新一轮教学管理文件修订。 2.立项基础教育研究所1个。 3.获省信息化教学、微课比赛一等奖1项。 4.新建实训基地5个。 5.培育优秀教学成果3项。 6.校级品牌专业中期检查,初步形成制药、物流、文化产业为重点的专业群。 | 1.立项省重点教材1项,省教改课题2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 2.获省信息化教学、微课比赛一等奖1项。 3.获评市教学名师1人。 4.完成50门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建设。 5.新建实训基地5个。 6.基础教育改革教学研究成果2项。 | 1.完成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 2.校级品牌专业验收,形成制药、物流、文化产业为重点的专业群;美术教育品牌专业通过验收;新增省级品牌或特色专业项目1个。 3.立项省重点教材1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 4.申请省教学团队1个。 5.获省信息化教学、微课比赛一等奖1项。 6.完成50门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建设。 7.新建实训基地10个。 8.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学研究成果3项。 | 教务处、各学院 |
4 | 科研能力提质工程 | 1.立项校重点研究所4个。 2.省部级项目1项,出台横向课题管理办法,纵横向课题到账经费50-60万。 3.出版专著2-3部;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25-30篇;专利授权8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省部级成果奖1-2项。 | 1.第一批研究所中期验收。 2.省部级项目1-2项,纵横向课题到账经费70-80万。 3.出版专著3-4部;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30-35篇;专利授权10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省部级成果奖1-2项。 | 1.省级科研专家3-5名,市级科研骨干8-10名。 2.省部级项目1-2项,纵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00-120万。 3.出版专著5-6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35-40篇;专利授权10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省部级成果奖1-2项。 | 科技处、各学院 |
5 | 学生素质锻造工程 | 1.新增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15人。 2.学生专业学习优良率达到60%以上。 3.各类学生品牌、特色活动省级新增获奖达到6个以上。 4.学生在省级及以上专业竞赛中获奖新增33人次。 5.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项。 6.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竞赛2项。 | 1.新增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15人。 2.学生专业学习优良率达到65%以上。 3.各类学生品牌、特色活动省级新增获奖达到7个以上。 4.学生在省级及以上专业竞赛中获奖新增33人次。 5.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项。 6.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竞赛3项。 | 1.新增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15人。 2.学生专业学习优良率达到70%以上。 3.各类学生品牌、特色活动省级新增获奖达到7个以上。 4.学生在省级及以上专业竞赛中获奖新增34人次。 5.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项,职业教育类学生技能竞赛省一等奖1项。 6.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竞赛3项。 | 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各学院 |
6 | 社会服务助推工程 | 1.校企合作平台2-3个,校企 合作企业3-5家,市科技服务站1-2个,首席专家1-2人,深入企事业一线100人次。 2.成人学历教育在籍生达 8000人,校内培训人次达1000人,特种作业培训人员达2000人,师干训人员达300人。 | 1.校企合作平台3-4个,校企 合作企业3-5家,市科技服务站1-2个,首席专家1-2人,深入企事业一线120人次。 2.成人学历教育在籍生达 10000人,校内培训人次达2000人,特种作业培训人员达5000人,师干训人员达600人。 | 1.校企合作平台4-5个,校 企合作企业3-5家,市科技服务站1-2个,首席专家1-2人,深入企事业一线140人次。 2.成人学历教育在籍生达 12000人,校内培训人次达3000人,特种作业培训人员达8000人,师干训人员达1000人。 | 科技处、继续教育学院 |
7 | 招生就业创新工程 | 1.招生计划投放省份增至23个及以上,招生计划总数力争增至3000人以上,力争在校生规模突破8500人。 2.增加五年一贯制招生计划。 3.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专升本考取率较2017年提高1-3%以上,高质量就业率和创业率较2017年有明显提高,新增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2-3个。 | 1.招生计划投放省份增至25个及以上,招生计划总数力争增至3300人以上,力争在校生规模突破8800人。 2.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专升本考取率较2018年提高1-3%以上,高质量就业率和创业率较2018年有明显提高,新增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2-3个。 | 1.招生计划总数稳定在3300人以上,省内生源基地较2018年增加10个、省外生源基地增加3-5个,力争在校生规模突破9000人。 2.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专升本等各项考试考取率较2019年提高1-3%以上,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均超过省内平均水平,高质量就业率和创业率较2019年有明显提高,初步完善校内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数达到10个以上。 | 招生就业办公室、各学院 |
8 | 国际合作深化工程 | 1.与香港公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启动2018年与香港公开大学合作“海本”项目学前教育专业、应用英语专业招生宣传工作。 2.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新增友好学校1所: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 3.加强与友好城市澳大利亚吉隆市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合作交流 | 1.启动2019年与香港公开大学合作“海本”项目汉语专业招生宣传工作。 2.申报与俄罗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2个。 3.与澳大利亚吉隆市高登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共建语言文化学习交流中心。 4.“双师型”教师科研队伍建设: | 1.建立全校内合作办学成功经验共享机制,打造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 2.组织中加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评估共5次。 3.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人数新增达30人。 4.立足中外人文交流项目,与阿联酋中华文化语言交流培训中心联合打造我校中外人文交流 | 国际教育学院、相关合作学院、校办、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招生就业办公室 |
互访。 4.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组织中加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评估1次。 5.“双师型”教师科研队伍建设:选派2名优秀教师赴国(境)外合作院校进行专业培训。 6.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人数新增达10人。 7.招收留学生共计20人。 | 选派4名优秀教师赴国(境)外合作院校进行专业培训。 5.组织中加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评估共3次。 6.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人数新增达20人。 7.招收留学生共计20人。 | 品牌项目和基地建设。 5.“双师型”教师科研队伍建设:选派6名优秀教师赴国(境)外合作院校进行专业培训。 6.招收留学生共计20人次。 7.启动2020年与俄罗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生宣传工作。 | |||
9 | 信息化建设工程 | 1.完成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网络基础平台、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智能化校园应用平台的规划。 2.基础网络建设资金的筹措。 3.开始基础网络硬件的建设和升级。 | 1.有线网络升级改造、无线校园网络建设和数据中心升级改造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重建校园网站群系统,统一建立切合我校风格的校园主网站和重点二级站点15个。 | 1.升级学校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整合过去6个部门应用系统。 2.推进智能化校园应用平台的建设。搭建物联应用支撑平台。 3.力争大数据中心开始建设。 | 信息中心 |
10 | 魅力校园打造工程 | 1.打造省级以上优秀先进典型1-2位。 2.年度省级以上媒体报道20篇。 3.打造省级以上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1-2个。 | 1.打造省级以上优秀先进典型1-2位。 2.年度省级以上媒体报道30篇。 3.打造省级以上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1-2个。 4.延建“江苏省文明校园”。 | 1.打造省级以上优秀先进典型1-2位。 2..年度省级以上媒体报道40篇。 3.打造省级以上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1-2个。 4.建成“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 | 学工部、保卫处、团委、各学院 |
中共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委员会办公室 2018年6月15日印发 |
—